AI时代,文艺创作如何重塑边界?

10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4期——“AI与文艺创作:边界的重塑”在京举办,与会嘉宾就AI赋能艺术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话题展开对谈。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担任学术主持,据她介绍,2017年,微软智能机器人小冰发布原创诗集,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逐渐展现出主体性。当下,人工智能已从单纯的工作辅助工具转变为具有创作能力的合作者。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刘梦雅表示,AI技术已深入应用于内容分发、影视剪辑、声音合成等创作流程,助力行业实现降本增效,需要思考如何利用AI工具和传统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审美属性的高质量AI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陈文娟认为,AI技术不仅在静态艺术创作中展现潜力,还通过交互式作品助力文化传承。如《丝路行旅图》利用AR技术使观众如亲身体验般参与到文化场景中,为全球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李萌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创作者将文化遗产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和传播给公众,增强公众参与感和体验感,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知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

对谈活动中,大家就就AI时代文艺创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黄悦指出,AI时代,叙事和情感表达变得尤为重要,是人类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尽管AI能模仿创作但缺乏灵魂,这提示人们需反思AI的界限和风险,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李萌则称,当代青少年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需要相关企业在利益获取和技术伦理之间达成平衡,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技术工作者、创作者,势必要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提升责任意识,倡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